前進馬可波羅的故鄉 克羅埃西亞

TVBS周刊 T787

2013.03.02

前進馬可波羅的故鄉 克羅埃西亞

曾經有一張圖片,在台灣的旅遊記者之間瘋狂轉寄傳閱。最終答案揭曉:那是在克羅埃西亞(Croatia)的十六湖國家公園。其實這個東歐的小國,雖然面積不大,卻擁有全歐洲最豐富多變的自然景觀,多年來也不斷獲專業旅遊雜誌選為最值得前往的國家。

◎撰文──林蔚秦

1209rovinj1 

 

環抱著亞德里亞海上的1244個島嶼,國土狹長而曲折的克羅埃西亞(Croatia)位於中歐、南歐、西歐交界處,隔海與義大利相望。魅惑而充滿神秘感的大自然、莊嚴而豐美的歷史遺產,讓這個國家自古便以美自豪,就連國歌都以《我美麗的祖國》(Lijepa naša domovino)為名。

也許正是因為出生在如此美麗的國家,才讓馬可波羅對於美景有如此強烈的感受性,能夠寫出傳頌多年遊記,也讓史上唯一一位自願放棄地位與權力的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願意在此享受餘生,甚至寧願在斯普利特(Split)的宮殿裡種高麗菜,也不願重登帝位。

說起來,克羅埃西亞是得天獨厚的,從伊斯特拉(Istria)半島開始,擁有由地中海孕育而出的溫暖大地與豐富海產、更往內陸深入則是一片盛產橄欖油與葡萄酒的丘陵,這個結合美食與美景的天堂,其實也產有珍貴的白松露。儘管進入21世紀已不只十年,仍留有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建築,讓浪漫的幻想能夠在現實的今日中成真。

然而美好的一切,背後其實埋藏著沉重的過去,有些傷口甚至仍未癒合。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原屬於南斯拉夫共和國一員的克羅埃西亞與其他成員國因為政治背景、宗教信仰等種種因素,讓各個民族在蘇聯解體之後也開始爭取自治與獨立。戰爭與衝突讓克羅埃西亞的進步停滯不前,所幸戰火稍停之後,也讓當地人更為珍惜境內的7處世界遺產。

像是杜布羅尼克(Dubrovnik)的舊城區,就以優美的中世紀風貌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個港口城市,是亞德里亞海濱最為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中古世紀時的杜布羅尼克名為拉古薩(Ragusa),以繁榮的海上貿易聞名,當時只有威尼斯共和國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在舊城區中,以花崗岩砌成的古城堡矗立於突出在海面的巨大岩石上,厚實的城牆給予14世紀的教堂、修道院與鐘樓、療養院等建築永恆而溫暖的保護,甚至連1317年營業至今的藥局,如今亦安在。美麗的紅瓦小屋沿著古城大道(ulica od Placa)為中心不斷延伸,搭著纜車登上Srđ 山,更能欣賞這些小屋與散落城中的巴洛克、哥德、文藝復興、羅馬等風格的古建築串聯成如畫風情。

雖然在90年代時,杜布羅尼克的舊城區曾因鄰國塞爾維亞入侵成為瀕危遺產,但是戰後在積極的修復之下,這顆亞德里亞海的珍珠不再蒙塵。雖然昔日榮景不在,但是城牆上身深刻著的「Non bene pro toto libertas venditur auro」(沒有任何黃金可以買賣自由),宣告著這個城市是因堅定的信念,才能保留一切的美好。
十六湖公園

除了歷史醇厚的韻味,在克羅埃西亞的世界遺產之中,十六湖國家公園(Plitvice Lakes National Park)或許是最為人所知的一處。公園中十六個階梯狀的湖泊,在Lička Plješevica山、Mala Kapela山與Medveđak山的Plitvice台地之間,由數百個大小不同的瀑布串起,佔地達296平方公里。

這一帶的地質由白雲石與石灰石為主,在湖群中的苔類、藻類與微生物的作用之下形成了石灰質堆積物。這些沉積物以每年1公分左右的速度堆積,也形成了自然的水壩,也隨光線強弱展現不同的湖水顏色。

深藍、碧青、淺灰,種種的藍綠晶瑩色澤,隨著礦物質與有積物的量而變幻無窮,而隨著日照的角度、肉眼所見的角度的不同,又是完全不同的色彩變化,在山水之間成為另一個令人依依不捨的世外桃源。

在櫟木、杉樹等群聚而成的蓊鬱森林中,阿爾卑斯山系與地中海一帶特有的植物幽幽地生長著,也在微氣候的影響之下,在不同的土壤、海拔孕育著多種的動物與鳥類,建構出豐富的生態環境。

自然的美與人為的美從來就不能相提並論,雖然克羅埃西亞命運多舛,卻仍然擁有如此美景,不能不說是得天獨厚。建築、生態與人心都還尚待修復療傷,但也正因美麗的力量如此強大,或許昔日的平和與浪漫又能再次為這個人心浮動的年代提供安定的撫慰。

 

INFO

克羅埃西亞

時差:比台灣慢7小時

貨幣:克羅埃西亞庫納(Croatian kuna,HRK),1克羅埃西亞庫納約為台幣4.94元

語言:克羅埃西亞文

電壓:220V

簽證:克羅埃西亞予我國人免簽證待遇。

 

 

※文字係為TVBS周刊 英特發股份有限公司之著作

訂閱電子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