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如何規畫退休生活?

聯合報 2015-02-12

2015.02.12

在我最後一篇青春名人堂的文章裡,我想不合群的來談一點都不青春的「老人生活」,雖然我還是會從古典音樂談起。

幾乎所有來台灣的古典音樂家,對寶島聽眾的印象除了「熱情」之外,就是「年輕」。的確,只要在歐美音樂廳欣賞過幾次音樂會(特別是美國),便會發現聽眾若非滿頭白髮,就是沒有頭髮。十二年前我第一次去波士頓交響廳時,便驚恐於九成以上的老年聽眾。「天呀,古典音樂要滅亡了嗎?」等到這批老人凋零,音樂廳不就沒人了?發現自己正目睹美國古典音樂「最後一批聽眾」,心裡實在百感交集,台上演出者想必感受更深。也因此,當外國演奏家看到台灣相對而言「非常年輕」的聽眾,特別是熱情的學生,興奮之情自可想像。「古典音樂的未來,就在你們這裡呀!」

十餘年過去,古典音樂在美國沒有滅亡,雖然聽眾仍多是白髮或無髮長者。但,若你調查二十或三十年前的聽眾組成,會發現主力也還是老人。反正人都會老,一批過去又來一批,音樂廳不愁沒有源源不絕的老人。

但為何老人就喜歡聽古典音樂?其中道理何在?

和老人一起聽音樂會久了,經過多次聊天,我發現這問題問錯了。在美國,不是長者會自動喜歡聽古典音樂,而是退休人士會自己找活動。欣賞古典音樂,就是非常熱門的活動選項。換句話說,許多人到退休才開始欣賞古典音樂,而他們欣賞得非常積極,有時連樂團排練都去,生活也因此快樂有趣。

「希望自己可以四十歲退休!」許多人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但退休後要做什麼,卻少有人清楚。可是,欣賞音樂或任何一門藝術,其實並非退休人士的專利。你可以從青春時就多方嘗試比較,找到自己最有興趣,且能長久下去的活動,即使本來的生活已相當豐富,也還是能因此觸類旁通。畢竟藝術作品最美好的一點,就是可以陪伴我們一生。一首蕭邦《夜曲》,在二十歲、五十歲、七十歲欣賞,絕對有不同的感受。但每一次欣賞,都會喚起你最初聽到此曲的感受。愈早開始欣賞,所得的紅利也就愈多。雖然,欣賞藝術,永遠都不嫌晚。

在新的一年,祝福大家都能平安快樂,也能找到自己喜愛的興趣,天天都青春。

聯合報系舉辦的第二波「這一生為音樂瀟灑一次」音樂系列講座,邀請樂評人焦元溥、李明蒨、詹益昌,鍾育恆等人主講,自3月19日起周四展開,報名請洽 02-8692-5588轉2750

訂閱電子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