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鶯講堂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讓我們隨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樂聲,一同攀升到那至高處
主講: 曾毓芬
時間: 2016/5/21(週六)14:00~17:30
地點:

台北市中山區錦州街28號5樓

費用: NT$300
報名: 1. 撥打專線 02-2531-3125
2. 利用線上報名Facebook粉絲活動報名

「這是我迄今所創作過最偉大的作品。它在形式及內容上都是如此的獨特,很難用言語來形容。試想宇宙開始震動發聲。這已經不是人類的聲音,而是星球和太陽的運行。」(Alma Maria Mahler 1982: 312)

「我先前所有的交響曲之於此曲而言,都只不過是序曲。亦言之,它們充滿著主觀的悲劇性,但這首交響曲卻是崇高喜樂的泉源。」(Specht 1913:304)

誠如馬勒所言,此曲在形式及內容的表現上都相當獨特。在第八交響曲的整體表現上,馬勒超越交響曲的形式框架,結合華格納樂劇中「主導動機」(Leitmotif)的精神,賦予每一個音樂主題特定的指涉意涵,並自由馳騁於整首樂曲之間,猶如一場抽象戲劇,終致達到形式與內容緊密結合的整體感。

第八交響曲的曲式結構並不遵循傳統的四樂章形式,而是依歌詞的內容區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歌詞是古老的拉丁文讚美詩《來吧,造物主的聖靈》(Veni Creator Spiritus),此讚美詩相傳是中世紀梅因斯(Mainz)總主教毛魯斯(Hrabanus Maurus) 於西元809年所作;第二部分歌詞採用德國文豪歌德之《浮士德》第二部(Goethe's Faust II)的終景台詞。

這兩段文字在時間上相隔近一千年,分別使用拉丁文與德文。前者,是中世紀信心偉人為普世生靈所發出的信心呼求與滔滔讚美;而後者,則是浪漫文學巨擘以文采勾勒出靈魂昇華的想像畫面──就表象而言,兩者似乎看不到直接的相關性,然而藉著音樂的前後呼應,馬勒點燃了這兩段文字之間共同的中心思想──人類的肉身是不完全的,唯有來自上天的永恆之愛,才能使人類得到救贖,而飛昇到那至高的靈魂歸處。

本講次將分別由歌詞以及音樂兩個面向切入。先由歌詞角度來理解作曲家如何藉著樂聲來傳遞文字所欲表徵的深刻意義;而後,進入音樂的形式層面與抽象本質,探索馬勒如何高明運用「主導動機」手法,讓樂音本身來說話,帶著聆聽者上天、下地,乘載著文字難以描述的超越精神,至終,引領我們直奔靈魂與生命的起源之處,滿足於無以名狀的狂喜(ecstacy)境界!


主講人介紹 / 曾毓芬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博士(2008)、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鋼琴演奏碩士(1993)、東吳大學音樂系(主修鋼琴/副修中提琴);博士論文為《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的歌樂系統研究兼論其音樂即興的運作與思惟》;專長民族音樂學、歷史音樂學、音樂美學、鋼琴等;教授西洋音樂史、中國音樂史、台灣音樂史、傳統音樂概論、原住民音樂、音樂美學、分析與演奏、鋼琴。

訂閱電子報 GO